肉苁蓉

小年有哪些习俗?

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磨豆腐;二十六,割年肉;二十七,宰公鸡;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蒸馒头…

二十三,糖瓜粘;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磨豆腐;二十六,割年肉;二十七,宰公鸡;二十八,把面发;二十九,蒸馒头;三十晚上熬一宿;大年初一扭一扭!

这首童谣里,除夕之前的一周被安排得明明白白,不知是否因为忙年工作进入到最后阶段,如果不按“计划”推进就会忙不过来。

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,小年一到,时间就变得紧张起来。到年根儿了,马上就要过年了!

今天,腊月二十三,北方小年。

东汉崔寔《四民月令》载:“腊明日更新,谓之小岁,进酒尊长,修贺君师。”这是关于小年最早的文字记载。

在我国,由于各地风俗不同,过小年的日子也不一样。比如北方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,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。

江浙沪局部地区除夕前一天过小年,南京正月十五过小年,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……

关于小年的“正统”日期,常常让南北网友们掀起网络“论战”,激烈程度不亚于“咸甜粽子”。

在古时,有“官三民四船五”之说: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,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,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。

那时候,小年的地位仅次于中秋节,无论是在外求学、做官亦或是经商,都要在小年之时赶回家,一起祭灶,以求灶神庇佑全家平安福顺。

老舍在《北京的春节》中写道:“二十三日过小年,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‘彩排’。天一擦黑,鞭炮响起来,便有了过年的味道。”

这天以后,年集也越来越热闹,街头巷尾喜气洋洋,商铺里摆放出烟花爆竹,摊位上挂起香肠咸肉,街上卖起了红红火火的对联……年味浓烈。

 

祭灶和扫尘,是小年两项最重要的习俗。

古人认为,灶神是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。

晋代周处的《风土记》中有:“腊月二十四日夜,祀灶,谓灶神翌日上天,白一岁事,故先一日祀之。”很形象地阐释了当时有关祭灶的风俗。因为灶神要上天汇报人间善恶功过,所以要为灶神“送行”,祈盼他“嘴下留情”,多言好事。

宋代的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二十四日交年,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,备果酒送神,烧合家替代钱纸,贴灶马于灶上,以酒糟涂抹灶门,谓之‘醉司命’。”“醉司命”就是祭灶神。

从祭灶的风俗中可以看出灶神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。

灶神,又称灶君、灶王、灶王爷。据记载,随着远古先民发明取火方法并用灶来煮食,灶神就产生了。

灶神是传统“家宅六神”之一。所谓“家宅六神”,是指门神、户神、灶神、井神、中霤神和厕神。“家宅六神”中,至今有专门的祭祀节日的,唯有灶神。

东汉时,祭灶并不是在小年,而是在“腊日”。当时腊日的时间是不固定的,直到南朝时,“腊日”确定为十二月初八,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“腊八”。到了宋代,腊八和浴佛斋僧联系起来,祀灶则固定在腊月二十四这天,称“祭灶节”。

《论语》中有一段关于灶神的精彩讨论:“王孙贾问曰:‘与其媚于奥,宁媚于灶,何谓也?’子曰:‘不然。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’”其中,奥是指奥神,也就是中霤神,灶就是灶神。

传说中,奥神是一家的主神,灶神地位不如奥神高,但因为主管饮食,所以民间有“讨好主神不如讨好灶神来得实际”的说法。王孙贾就此问孔子,孔子认为,讨好谁都比不上遵循天道做个好人,如果违背天道做事,求谁保佑都没有用。

至于灶神是谁,史书记载不一。《淮南子》中记载:“炎帝作火,死而为灶”;《礼记》上说,灶王爷叫祝融;《庄子》中则有“灶有髻”的说法,意思是灶君初为女神。

民间关于灶神的传说很有警示意义。说灶王爷原本是一介平民,叫张生,成家后终日花天酒地,最后败尽家业,乞讨为生。有一天,他乞讨到前妻郭丁香家,羞愧难当,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。玉帝知道后,认为张生还有羞耻心,又是在锅底死去,就把他封为灶王。

除了祭灶,小年还有扫尘的习俗。北方人称“扫房”,南方人称“掸尘”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黎明即起,扫房擦窗。扫尘除灰,既是帮我们洁净屋宇,也是帮我们清零过往,整理自己的情绪和生活。也因此,这一天许多地方有沐浴、理发的习俗。所谓“有钱没钱,剃头过年”,说的就是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。

 

民以食为天。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如今,人们对灶神这份特殊的感情,积淀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。“祭灶”背后,是人们祈福禳灾,追求平安顺遂、乐业安居的愿景,以及对自身言行的自警。

大约从宋代时起,小年多见于诗词。

比如宋代吕蒙正的这首《祭灶诗》:“一碗清汤诗一篇,灶君今日上青天。玉皇若问人间事,乱世文章不值钱。”看得出生活不太如意且心中烦闷。

倒是苏轼,纵然生活不易也乐观豁达:“北船不到米如珠,醉饱萧条半月无。明日东家当祭灶,只鸡斗酒定膰吾。”想到第二天是祭灶日,有许多美食,心情甚是愉悦。

晚年的陆游写小年也挺通透:“已幸悬车示子孙,正须祭灶请比邻。岁时风俗相传久,宾主欢娱一笑新。雪鬓坐深知敬老,瓦盆酌满不羞贫。问君此夕茅檐底,何似原头乐社神?”小年和邻居一起把酒言欢,说说家长里短,不以清贫为羞,倒觉得站在低矮屋檐下的自己很像灶神。

要说把小年写得盛大的,还数明代学者林光。“甲子春侵腊,燕京又小年。儿童欢礼灶,箫鼓闹喧天。数九晴看柳,书空仰羡鸢。此身吾自有,富贵乃浮烟。”不仅写出了明朝中期北京过小年的热闹光景,而且写出了太平年月的安稳感。国家安稳、百姓幸福,在这样普天同庆的日子里,顿觉个人的富贵也不那么重要了。

 

小年,寄托着人们浓烈的思乡情怀。

“一年灯火要人归。”随着小年的到来,回家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。老人们蹒跚至家门前,踮起脚尖,盼儿孙归来;游子们整理好工作,背上行李,踏上归家的列车;家里做糖瓜,买年画,炸年货,忙得停不下来……

其实,年的意义就是在乡愁和思念里建立起来的,年味就是靠忙碌的烟火气升腾起来的。

过年的序曲已奏响,等你回家和唱。

为您推荐